-
健康教育
- 中医健康教育
| 怎样预防和如何对溺水的人施救 |
| 点击次数:1684 发布日期:2017/9/11 |
专家提醒:夏季溺水事故高发 千万别手拉手施救 这些预防溺水和施救知识,你可以学学 据急救专家介绍,溺水主要是因水涌入呼吸道诱发窒息,最后导致细胞缺氧而死亡。其浸于水中的时间长短决定存活的机会,越早被救起存活的几率就大。在海南,溺水的危险环境包括:河流、小溪、湖泊、水库、海滩及海洋。 为减少溺水死亡现象,近期我省也发起了“预防溺水”公益大救援活动、爱心护童校园行等公益活动,组织儿科专家、急救专家、急救志愿者等走进校园,帮助中小学生学习自我救护知识。 警惕 小区游泳池等也可能发生溺水 夏天很多小区游泳池开放,很多父母会带孩子一起游泳。其实,游泳池也是溺水的危险环境。 “小区游泳池和家中也会发生溺水事故。游泳池看起来安全,但存在不少危机。”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原主任孙文会说,比如游泳池湿滑的地面,深浅变化太大、游泳者的喧闹掩盖溺水者呼救声,晚上游泳池水底灯光或眩光令人难以察觉水底的情况等。 另外,家中的戏水池或池塘没有围栏;注满水的桶、浴缸;开了盖子且有水的洗衣机等,家长一时疏忽也可能导致孩子发生溺水意外,特别是婴幼儿。因此,家长要十分注意。 专家 “防溺水”重在预防千万不要手拉手施救 是不是学会了游泳,就可以减少溺亡事故,或者增加溺水施救的成功率?对此,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付杰表示,是否会游泳不是预防溺水事故的决定因素,很多发生溺水事故的受害者,往往是会游泳的。而对于溺水施救,也要讲究方法,不然往往会出现“施救者死亡溺水者获救”、或者“施救者与溺水者双双溺亡”的惨剧。 付杰说:“防溺水重在预防,不仅是学校老师、家长,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要参与,比如,当你从河边经过,看到有孩子在游泳时,又没有大人在旁边,那么要及时制止。” 付杰说,如果遇见或发现有人溺水,千万不要手拉手式施救,可采取脱衣服、裤带或用树枝或木棍、挎包、绳子等现场可伸展类物件,伸抛出去并拉回的方法施救。不要无安全措施下水施救,应首先考虑就近寻找可漂浮物体扔向落水者。同时,尽快寻求专业人士或他人的帮助,报110、120、喊人帮助等。 此外,成功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还要有人懂得心肺复苏的技能,开展院前急救。 这10大急救知识大家都可学学 1、将溺水者放在硬质地面施救。 2、先判断意识与呼吸,有意识有呼吸不能进行胸外按压,应将患者侧卧和清除口腔异物并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拨打120。 3、溺水者无意识无呼吸请求围观群众(指定到个人)帮忙拨打120并告知溺水情况和需要除颤仪器。 4、检查口腔异物并清除。 5、打开气道并人工通气(人工呼吸应隔离避免口腔传染),首先进行2-5次人工呼吸,毎次吹气时间约1秒,以可以看到溺水者胸廓起伏为标准。2次吹气间隔1秒。 6、胸外按压30次,按压位置为两乳头的正中间,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儿童为胸廓三分之一的深度,按压次数为每分钟100~120次。 7、除颤仪未送达之前按压为30次后人工通气2次,若除颤仪到达后应立即进行除颤。 8、除颤时协助者擦干溺水者身体,贴电击片、连接电源,在除颤器检测时应继续按压和人工通气,检测提示可以除颤后施救人应劝告他人同时离开勿碰及溺水者预防触电。 9、除颤结束后立即再次循环展开30比2的胸外按压和人工送气。 10、施救者停止胸外按压条件为直到溺水者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或急救医护人员接手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8招教你预防溺水 天气越来越热,游泳成了孩子最喜欢的消暑活动之一,但家长要警惕:溺水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这些时段,一定要承担起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避免悲剧的发生。以下8招教你预防溺水: 1、禁止孩子私自或结伴去野外水域玩水或捉鱼虾等; 2、不要让幼儿脱离监护视线单独在泳池玩水; 3、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游泳馆游泳; 4、未成年人参与水上游乐项目,必须有成年人带领; 5、乘坐观赏船、游船等,务必要穿好救生衣; 6、如要上下船,要遵守秩序,不要在船上打闹、戏水,以免落入水中; 7、如果遇到同伴溺水,告诉孩子要智慧救援,不要盲目下水救人及手拉手施救,要及时大声呼救并拨打110。 8、幼儿在家洗澡时,大人也要看护好,以防幼儿不慎滑入澡盆中引发意外事故。 |


